/馮艷

2012年,中國設計師吳中昊在德國萊比錫世界海報展中獲全場大獎,其獲獎作品名為〈未來〉,構圖十分洗練,一個豎立的黑色長方形內,套著一個白色圓,圓形內側底部,一個小小的黑影正向圓內走去。整張圖給人的感受是,一個人正孤獨地邁入一片光明的未知。

設計師以極簡的圖形傳遞了對未來之浩茫無涯的感受。看後,想起美國科幻小說家威廉.吉普森的話:「未來早已到來,只是還未普及。」

CIMG0093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生存的世界開始了磅礴的變遷:個人電腦只用了四十多年就從概念成為標準配備;Google眼鏡、智慧型手機已近乎人體器官,成為人與世界接觸的重要平台;Amazon正在研發無人機快遞物流系統;Google無人駕駛汽車正在如火如荼地測試中;3D打印技術一天天崛起。

1977年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中,當Leia公主出現在Luke Skywalker面前時,那只不過是科幻電影的一個場景,而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一家波蘭公司已成功研製出互動式3D全息圖儀器,並計畫在今年推出3D電話模型;荷蘭生物學家發明了實驗室牛肉漢堡,漢堡中的牛肉是由牛肌肉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而成;意念控制技術正突飛猛進,人們可望有朝一日用意念玩遊戲,控制家電、義肢;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Gary Marcus認為,未來可以將一種「類Google」芯片植入大腦,讓神經元模擬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來增強人的記憶力;甚至,數碼永生的可能性已在孜孜不倦地探尋中。

曾經只出現於科幻電影的情節,如今正一個接一個變為現實。驀然擡眼,方覺已置身未來蒼茫的身影下。而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好處不言而喻,種種匪夷所思的便利和享受唾手可得,並仍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升級。科技巨頭們的理念早從滿足需求上升為野心勃勃地創造需求。很多年前,我們作夢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會成為我們手的一部分,稍加分離就會令我們百爪撓心,隔絕如荒島上的魯濱遜。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只需吃飽、穿暖、在田野上奔跑、讀一本好書,就能深深喜悅;如今,手握iPhone3,渴望著iPhone4iPhone4到手還沒幾天,就已被iPhone5奪去光環。資本主義曾把一部分人變成大機器上的小螺絲釘,現代科技則把整個人類都變成了它的附庸。當科技穿上了紅舞鞋瘋狂旋轉,人類也像迷失在欲望叢林中的孩子,在夢幻天地裡醉眼朦朧地舞個不休。


兒子年僅六歲,身心都已刻上清晰的時代烙印。即便千方百計地干預、限制,他還是對iPad、手機遊戲日趨著迷。他的玩具不是泥巴不是滾鐵環,而是XboxSnap Circuit、遙控小汽車、遙控直升機。放學歸來,作業是需要在網路上完成的閱讀和數學題……我們對此深深惶恐,而在他眼裡,這卻是世界的常態。他將永遠無從了解我所從來的那個古樸簡單的年代,那個牧歌一樣流雲一樣、從容舒緩、怡然自得的年代。

是的,我們一邊在大步流星地進入未來,一邊在遠離詩意的棲居。曾經的似水流年裡,貓在書店一角,手捧新書,聞著濃濃墨香靜靜讀上一個午後,是無上享受;如今,一家家書店在徒勞無功的掙扎後關門大吉,一家家報刊停止傳統印刷,專攻電子版本,薄薄的、冰冷的Kindle已滿足大部分閱讀之需。

多年前和老友間的書信往來,純藍墨跡,秀麗的書法,一撇一捺都見情懷;如今我們不再寫字,只以鍵盤敲字,從信件發送到彼端接收,僅數秒之隔。在《圍城》裡,李梅亭曾津津樂道他帶去內地的一櫃子卡片,上面是他為中文系學生準備的各種筆記、軼聞;而八十年後的今天,只須網上輕輕一點,頭腦中哪怕一個支離破碎的字眼兒都能像發了酵的麵團,變成一大鍋肥碩的饅頭。這個時代讓見字如面成為奇葩,讓博學失去光輝。每一天睜開眼睛,就像縱身一躍跳入信息的大海,頭腦幾無喘息的時機,更別提置一切於度外,用哪怕一炷香的工夫靜靜心、發發呆,與自己真誠相對。


這是一個充斥著新奇與刺激的年代,人們的感官每一天都在疲於奔命,在撲面而來的新事物前亢奮和無所適從。這種感覺,正是吳中昊作品所流露的意境:越來越渺小的自我,越來越浩瀚的未來。種種刺激過後,我們真的快樂嗎?是的,但只是稍縱即逝。正如羅素在《快樂哲學》裡所言:「刺激過度的生活乃是使人筋疲力竭的生活,它需要不斷增加刺激來給自己一陣激動,到後來這種激動竟被看作是愉快的主因……過度的刺激,使人的感官對一切快樂都變得麻木……」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高科技交響曲中,我們並未持久快樂和滿足。相反,我們在職場中忙忙碌碌,因為快節奏的科技時代需要我們如此忙碌,結果就是我們的勞作有如薪柴,餵養了科技的胃口,反過來它再向我們變本加厲索取智慧與精力,壓榨我們的剩餘價值。這讓多少現代人臉上長年累月掛著疲憊、落寞與厭倦。在生活中,我們應接不暇地面對各種高科技娛樂,輾轉於不同尺寸但同樣冰冷的屏幕之間。由於久坐或久不見陽光,我們的肢體綿綿軟軟,我們的頭腦混混沌沌。

對不斷異化的人生,羅素認為:「我們總是大地之子,我們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從大地上汲取養料,與動植物並無二致。凡使我們與天地萬物溝通的娛樂,本身就有令人深感快慰的成分;雖然它們存在時,快樂之強烈不及更為刺激的行樂,但它們停止時,帶來的快樂並不隨之消失。」

誠哉斯言。

直面飛旋而至的未來,我們急須返璞歸真。若是誠如威廉.吉普森所說,未來早已到來,那麼讓我們在它普及之前,在身心裡都刻下自然之子的烙印,並使之薪火相傳。這樣,我們和我們的後人才不至被未來的三頭六臂所綁架,淪為高科技掌中的傀儡。(寄自加州)

轉載自北美世界日報

 

arrow
arrow

    恐龍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