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禮物,如何讓這份「禮物」發揮個人「天賦」,一直是我教養孩子的思考起點。 ──陳美雲 

                                 前言這是一個母親長達十多年的教育實驗。

                                天賦



面對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一個是每次考試都考100分,別人眼中的資優生;另一個喜歡娃娃與藝術,不愛讀書。經過一路摸索與調整,她終於確認,父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在每個階段,都能發現、接納自己,並讓天賦發光。                                       


為了讓孩子能在更活出自我價值的環境下成長,陳美雲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到美國、加拿大念書。從小,Kevin(吳季衡)就是個典型的乖寶寶,考試常拿一百分,是不太需要擔心的好學生;Jason(吳季剛)則是不愛念書,只喜歡娃娃與藝術,不太願意接受傳統規範。

而後,Kevin直升美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雙修國際關係與經濟學,又拿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企管碩士;Jason(吳季剛)走的是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因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穿著他所設計的服裝參加就職典禮,而成為台灣之光,成為世界知名設計師。

面對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身為媽媽的陳美雲,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是如何適才適性,加以引導?期間的不確定和掙扎心情又是如何?《愛,讓孩子做自己: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天下文化,31日出版)是一位媽媽長達十多年的教育實驗,過程與甘苦值得所有父母參考。以下是本書精華摘要。

◆花時間觀察孩子

同一對父母、同一個屋簷下長大的手足,個性常是截然不同,很多心理學研究也指出類似結論。從KevinJason兩兄弟身上,我很早就印證這件事。

Jason未滿2歲時,有次兩兄弟趁我在忙,跑到浴室大玩特玩,弄得到處都是水,牆壁、地板全溼答答的。我決心要處罰他們的調皮,因為保持整潔是我很重視的生活教育之一。

雖然,我算是很開放的母親,很願意讓他們嘗試新事物,但非常重視兩人的規矩。我認為,孩子的生活教育與知識教育同樣重要。父母要像玉匠,孩子還小時就要慢慢「雕琢」,才能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規定我一定要他們遵守,例如,不能跳床;起床後要把棉被整理好;上完廁所,要尊重下一個使用者,保持馬桶、洗手檯的乾淨,而且擦手紙要留下來,等晾乾後,我會回收再利用,拿去擦地。

我臉色一沉,不發一語,把浴室門拉起來,從外頭上鎖。兩兄弟知道大禍臨頭,不敢再玩,安靜的坐在裡面。過了十多分鐘,Kevin意識到,這次媽媽很生氣,沒打算那麼快原諒他們,開始哭著說:「我下次不敢了!」

我其實沒走遠,一直坐在外頭,隔著門聽兩人的動靜。

原本以為Jason會跟著哭,兩兄弟合奏二部曲。出乎意料,這位老兄竟然沒出聲,見哥哥哭得傷心,還老神在在安慰哥哥:「不用哭啦!媽媽等一下就會放我們出去了。」說完,再去打開水龍頭,玩了一下水,才回來坐在哥哥旁邊。

要不是我還在氣頭上,準會被兩人的對話逗笑。面對相同的情境,兩人反應大不同,這是天生的個性使然。

事實上,他們兩人連吃東西的習慣也不同。

為了讓孩子營養均衡,我會把每餐烹調的菜色,依照他們的食量,擺放在同一個餐盤裡,規定他們要全部吃完,不夠可以再加,但不能挑掉盤中不想吃的食物。

這時,Kevin總會先吃他覺得難吃的食物,把好吃的留到最後;Jason則相反,一定從喜歡的開始吃。像是小時候兩人都喜歡吃肉,弟弟一定先把肉吃完,他吃東西的速度又比哥哥快,吃完自己盤內所有食物後,他的眼睛就會咕嚕、咕嚕轉,望向哥哥的盤中肉。

「哥哥,你不要吃這個啊?我幫你吃!」Jason一說完,眼明手快的挾起哥哥盤中的肉,放入嘴裡,津津有味咀嚼最後一口美味。

Kevin反應不過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喜歡的食物被弟弟一口吃掉,氣得說:「我不是不要吃,我是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後。」

最適合的才是最好

從吃飯、日常生活細節,我明顯感受到兩兄弟個性的不同,到了幼稚園階段,我更觀察出兩個孩子不同的人格特質。

老大Kevin念的是中規中矩的幼稚園,園內有人工草皮,每天整齊的出門,乾淨的回家,一進去就學寫字、讀書,所以他寫了一手好字。

Jason與哥哥相差23個月。3歲半時,他發現哥哥可以去上學,也吵著要去。我告訴他年紀太小,要再等一年,他竟回我:「媽媽,妳好不公平,給哥哥念書,不給我念!」

我跟先生討論後,覺得讓他上學亦無不可,於是,帶他去參觀哥哥讀的幼稚園,看完後,他皺著眉說不喜歡這個學校。

我原先打算讓兩人讀同一所幼稚園,方便接送。

「為什麼不喜歡?」我問他。

「這個學校不好玩!」他搖搖頭。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他的「不好玩」是什麼意思,可能是哥哥的學校要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他不喜歡吧!

正當我煩惱著要為他選讀哪所幼稚園時,有位朋友告訴我,汐止有一家新的森林幼稚園,建議我帶孩子去看看,當時的校長李萍是台灣人本教育的代表人物,主張「以啟發取代訓練,以對話取代講授」的教育方式。

我直覺這是適合Jason的學校,應該不會讓他覺得「不好玩」。我帶他去晃一下,他馬上開心的跟我說:「哇!媽媽,我愛死了!我好喜歡這裡,我要上學。」

這間幼稚園就像一座森林,可以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裡頭每個孩子看起來都很開心。學校裡有雞、鴨、兔子、狗等小動物為伴,後頭的小山坡有掛在樹上的繩子鞦韆,孩子可以自由的盪來盪去。孩子在校園內穿著拖鞋玩樂,全身玩得髒兮兮也沒人會管,為此,我每天得幫Jason準備兩套衣服替換。

好玩的是,學校老師不教寫字,而是「剪」字。例如,今天要學「大」這個字,老師會發一篇短文,學生只要把文章內的五個「大」字剪出來,功課就算做完。開學發的簽到本更具創意,是用小手沾印泥,直接蓋在本子上;回家的聯絡本也不要學生寫名字,頭髮剪一搓貼上去就好。每天就這樣剪來剪去,我有時在想,Jason現在手這麼巧,這麼會剪東西,可能就是那時訓練起來的吧。

搞定Jason的學校後,我動了另一個念頭,既然弟弟不去念哥哥的學校,那哥哥可以反過來去讀弟弟的學校啊!

於是,我帶Kevin去看森林幼稚園,試圖製造兩兄弟同校的機會。

「他們的廁所好髒,大家玩完後,鞋子踩進來都是泥土。」Kevin一看,覺得很不習慣,也不喜歡。既然兩人都不喜歡彼此的學校,我也不勉強其中一位配合,決定讓他們各自就讀喜歡的幼稚園。

是孩子難帶嗎?

常有人問我,自由開放跟傳統的教育方式,哪一個比較好?和孩子一起走過三十年,我只有接受他們確實不同,且用同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我的心得是,每個孩子有不同個性,應該適性選擇,只要學習環境、教法適合這個孩子的個性,就是好的。

把一個很有想法的孩子放在很呆板的教育裡,他不會快樂,也達不到加分的學習成效;反之,把一個中規中矩的孩子放到開放思考的學習環境,他可能會無所適從,不見得能學得更好。

當擺錯位置,他就變成別人眼中難搞的壞孩子,真實的他並非如此,那孩子豈不是很無辜?不過,這有賴父母花時間觀察,從日常生活小細節、親子相處的過程,看出孩子的個性、天賦。千萬不要老大在哪,老二就送到那。

因為清楚兩人個性不同,即使兩兄弟在美國時,我也沒讓他們讀同一間學校,一個在康乃迪克州讀高中,一個在麻州讀初中。我每次從機場去學校接他們,或是探望他們,光是車錢就所費不貲。那時不少朋友都覺得我很奇怪,為何不讓孩子們就讀同一所學校?

Kevin個性穩重,愛打籃球,學校課業對他來說不是問題,因此要申請到他想念的好學校不是難事,需要的是讓他能同時兼顧學業與運動、興趣的學校;Jason不擅長學科,卻很有藝術天分,需要自由多元,藝術資源豐富的學校。

我很清楚,這兩個孩子的個性、興趣南轅北轍,很難有一個環境會同時適合兩人,既然如此,何不讓他們各自就讀最符合興趣的學校?



小時候,我給兩兄弟吃布丁,Kevin(吳季衡)像大部分孩子,打開就直接吃。Jason會到廚房拿漂亮的小盤子、小湯匙,把布丁倒扣至盤上,在墨色焦糖上灑七彩的巧克力米,擺得漂漂亮亮,這時才坐下來,用小湯匙一口、一口挖來吃。

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會回答:「這樣美美的才好吃!」

Jason很喜歡吃甜點,愈美的,愈想吃。他會看糖霜、裝飾與點心之間的顏色搭配,好奇那些五顏六色的甜點嘗起來的味道。他除了品「味」,也審「美」。

Kevin上幼稚園前,我們住在娘家。我爸每天會發給兩個小孫子,一人一張日曆紙與畫筆。我注意到Jason只畫娃娃,不像哥哥,會畫小汽車、小魚等不同主題。

我那時心想,會不會是他常跟表姊Wendy(我哥哥的女兒)玩,所以都畫娃娃?我哥哥沒有兒子,非常疼愛JasonJason小時候也叫他爸爸。WendyJason七、八歲,我出嫁前帶過這個小女孩,所以我們的感情很好,她甚至叫我媽媽而不叫姑姑。Wendy貼心又聰明,是兩兄弟的榜樣。

那個年代的小女生很迷芭比娃娃,每回Jason去表姊家,她就會拿芭比娃娃和Jason一起玩,或許,這是Jason設計天分的啟蒙點。

別受限傳統價值觀

最初,我不以為意,認為只要Jason上了小學,就不會那麼熱中娃娃,無須太過擔心。但是,他卻愈來愈喜歡娃娃,到了著迷的程度,開始吵著要買新娃娃。每次逛百貨公司,他常一頭鑽進娃娃專櫃,東看西看,愛不釋手。只要有新娃娃上市,他就會很興奮地要我們帶他去買。

以前的社會價值觀較保守,大家普遍認為,男生就該玩汽車、機器人等,娃娃是女生的玩具。Jason是個觀察力敏銳的孩子,也感受到旁人的異樣眼光,會不好意思拿去結帳,但又想買。他的折衷辦法是,自己進去晃一圈,再出來指給我們看他要陳列架上的哪個娃娃。

為了這件事,我去請教一位小兒科醫師。「你兒子長得肥肥壯壯的,就是個小男孩,他喜歡娃娃有什麼關係?」醫師要我不用擔心。老實說,醫師的話無法讓我寬心,直到先生轉述國際知名景觀雕塑大師朱魯青教授的話,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受限在傳統框框裡,差點錯失孩子的天分。

當時我先生是中興大學畜產學系系友會秘書長,為了製作系友會紀念雕塑品,與這位藝術大師相約在校區碰面,相談甚歡。談完正事,閒聊之際,先生向朱教授請教了一個影響我們對Jason教養態度的「關鍵」問題。

「教授,想請教您一個有點傷腦筋的事,我有個兒子很喜歡娃娃,我們不確定該怎麼做,對他才是最好的?」

「哈哈!男孩子喜歡娃娃沒什麼好奇怪,我自己就收藏了三百多個娃娃,娃娃是很美的藝術,也是我的靈感來源。」日後才知道,朱教授是全台蒐集精緻洋娃娃最多的人,從世界各國蒐集回來的娃娃,足以成立一座娃娃博物館。

如果在國際設計大師的眼裡,娃娃就是一種藝術,我何必窮擔心,介意世俗的眼光?而且,經過我的長期觀察,Jason的確擁有藝術天分。心裡頭篤定、踏實後,在能力範圍內,或自己去買或託人,我們盡力幫孩子蒐集各國的芭比娃娃。

還有,Jason從小喜歡跟著外婆看京劇,見到郭小莊公演的廣告,想跟著外婆到劇院欣賞。現場服務人員怕他吵鬧,本不讓孩子進去,Jason的外婆保證孩子一坐不住馬上帶他出去,絕不會影響其他觀眾。沒想到,5歲的他竟能安靜看完全場。問他哪裡好看?他回答我們:「我不是聽聲音,我在看女生主角的服飾與裝扮。」

當天分碰上現實環境

我們知道這是孩子的天分,但八年代的台灣,學校教育保守,Jason從森林幼稚園進入體制內的小學教育後,開始出現無法適應的狀況。這對我而言也是個挑戰。

Kevin在校成績優異,參加他的家長會,聽到的都是讚美,我只要準備一顆愉悅的心就可以出門。參加Jason的家長會,導師常反應他在課堂上無法專注,要我多注意,並加強他的功課。

Jason對制式、單調的學習不感興趣,注意力無法專注,寫字常少一撇、一點,甚至顛倒。我傷透腦筋,不知該怎麼辦?

他靜不下來,整天精力充沛。小學的午休時間,對他而言簡直是酷刑,所以午覺時間他都是醒著,聽到老師的腳步聲,才假裝在睡覺。等老師走過又睜開眼,豎耳傾聽外界動靜,結果發現不少「秘密」。

我還記得有天他放學回來不太高興,跟我嘟囔著:「老師用飲水機洗自己的便當盒。」原來,老師告訴班上同學不可以用飲水機的水洗東西,他覺得老師沒有遵守規定。

隔幾天,他又說:「老師今天叫值日生幫他洗車子,被我聽到了。」Jason好打抱不平,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以前的年代,學生哪能管老師,我只好勸他:「你不要管老師怎麼樣,自己做好最重要。」

午覺時間變成他的觀察時間。他的觀察力比一般孩子敏銳,去過的地方,他都印象深刻,且會記住細節。就算隔很久後再帶他去,只要擺設改變,他都會發現,「之前放在這裡的某某東西到哪去了?」

若二十多年前就出現「過動兒」這個名詞,Jason很有可能會被貼上標籤。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把孩子的精力充沛當成一種病,否則就不會有「華人之光Jason Wu」了!

◆做孩子夢想的協助者

我們到溫哥華的第二天,電鈴突然響起,這位意外的訪客,是今日能夠有Jason Wu(吳季剛)的重要推手。

「我是Corrina Yang,你們家有小孩子嗎?不知是否有機會可以帶領他們研讀《聖經》?」她進門後,強調她們是免費服務。結婚前,我母親是基督徒,我偶爾會跟著她上教會。

「好啊!」讀《聖經》能夠了解國外歷史與文化,孩子無形中也多一個講英文的機會。此後,Corrina每星期會找一個晚上來教兩兄弟讀《聖經》。

Kevin個性穩重,加上當時的英文程度比較好,能夠靜心閱讀,可是Jason就不是了。才讀一會兒,他轉而拿起紙筆「創作」。Corrina看了幾次後,問他:「你在畫什麼?」

「我在畫我的設計圖,我將來要做設計師。」

「我是念時尚設計,如果你要做設計師,說不定我可以幫上忙。」

為了讓Jason能夠專心讀《聖經》,Corrina與他交換條件,她每星期多來一天,專門教他畫設計圖的基礎,但前提是得好好上《聖經》課。她從素描教起,再教服裝設計構圖、比例,還自掏腰包,買了很多相關書籍與工具給Jason,當然,弟弟也遵守承諾,乖乖讀《聖經》。

同時間,Jason也靠自己找到美泰兒(Mattel)俱樂部的地址、電話,一個小學生就這樣打電話去,說服俱樂部領導者接受他加入,然後要我每週六載他去參加,與當地芭比娃娃收藏家交流。

過了半年,Corrina認真跟我說,Jason非常有天分,要我栽培這個孩子。

Mrs. WuJason需要一個更好的老師,不是我不想再教,我已經把所有的本事都教給他了!」

從接納興趣到栽培天賦

她的一席話,讓我認真看待Jason的童言童語。從5歲起,他就跟我們說,長大要當設計師。老實說,當時我沒當真,心裡還想著,這孩子觀察力這麼敏銳,或許將來可以往心理醫師領域發展。

我知道Jason有藝術天分,但第一次從有服裝設計背景的人口中聽到,我才認真看待這孩子的設計師夢想,之前只當作孩子的興趣,任其自由發展。

在台北時,家裡的三樓是他的娃娃工作室。那時,他每星期要我們帶他到婚紗街,看最新的禮服設計,回家後,再把喜歡的款式畫下來。農曆七月是結婚淡季,不少店家趁此月整修。 Jason看到後,回家也依樣畫葫蘆,在三樓入口用海報寫上「內部整修,暫停營業」。

我們在溫哥華的房子不大,我把地下一樓整理成娃娃工作室,Jason每天下課回到家,書包一丟,一溜煙就往工作室跑。

工作室是Jason可以盡情做自己的小天地。在溫哥華時,來家裡的客人看到客廳這些漂亮娃娃是小兒子做的,有些人不經意說出一些玩笑話,刺傷了Jason。他傷心時,我會安慰他:「沒關係!他們不懂,媽媽懂!我們支持你繼續做自己的娃娃。」

Kevin也是,只要有其他孩子開Jason愛娃娃的玩笑,他一定挺身而出,捍衛弟弟,反問對方:「玩娃娃有什麼不對?」

我也首次思考,如果Jason真的想成為設計師,那他需要哪些教育?我決定,幫他物色專門教設計的師資。

初到加拿大,我該怎麼找?我想到Muriel的女兒曾提及她的室友念服裝設計,透過她室友的介紹,我拿到一位藝術學院教授Amily的電話。

為了孩子,我鼓起勇氣打了電話,教授請我帶Jason與作品去找她。看完後,教授稱讚Jason有天分,不過,她沒有那麼多時間能到家裡指導孩子。「教授,只要您願意教,任何時間、地點,我們都配合。」就這樣,只要教授有空,我就開車載Jason到老師家。

這是Jason第一次接受正統服裝設計課程,教授指導他最基礎的畫圖、打版等,教了快一年,教授跟我說沒辦法再教了。

「是孩子的學習態度不夠好嗎?」我問。

「不是的,Jason學得很快,態度很好,也很有想法,只是我覺得非常抱歉,常跟你們改時間。」教授說自己得常跑國外看秀,而且會愈來愈忙。我拜託她再教一陣子,讓孩子的學習到達一定程度。

教授拗不過我的請求,暫時答應再教下去,中間也幾次開口請辭,到第四次時,我知道不能再勉強教授了,但要上哪去幫Jason找到下一位好老師?我靈機一動,想到教授沒辦法教,但可以請她推薦學生。

「您也認為Jason有天分,可不可以幫我找一位您覺得有才華,也有耐心的學生來教他?」教授給我得意門生Tara的電話。

不能以貌取人

Tara依約前來我家,一進門,我被她嚇了一大跳,以為是哪個搖滾樂團的歌手按錯門鈴。

她的頭髮染成三、四種不同顏色,穿了好幾個耳環,我暗自擔心能把孩子交給她嗎?該不會技術還沒學會,外表就先變了?沒想到,一談之下,我發現Tara是個很有愛心的女孩,而且已經是溫哥華當地品牌的設計師。我立刻聘請她,同時也自我反省,不能以貌取人。

JasonTara的教導之下,從畫畫、打版、剪裁、縫製、認識布料等環節開始學起,當她發現Jason喜歡做芭比娃娃時,大力鼓勵他設計與製作娃娃衣服。

對一個小孩子來說,縫衣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加上娃娃衣服尺寸特別小,困難度更高。練習初期,他受到挫折,好幾次不想做,但想到老師說要成為設計師不能不會縫衣服,還是堅持下去。

教了一年多,Tara的品牌設計師工作愈來愈忙,沒時間到家裡教學,我說可以送Jason到她的工作室上課,她答應繼續教學。

她的工作室位於藝術家群聚的區域,住了很多嬉皮,對當時的我來說,每次開車載Jason去時,看到一堆古怪打扮的人,著實害怕。尤其冬天時,溫哥華常是霧茫茫的一片,家裡離工作室約四十分鐘車程,我不敢在那區逗留,送Jason去上課後,就開車離開那區。當時我沒有手機,還跟朋友借了一支,等Jason下課打電話,再開車去接,上一次課得開四趟車。

記得有次霧實在太濃,看不清楚前方路,我轉錯一個彎,上了一座橋,迎面而來是一堆前車燈,原來是我駛上逆向車道,明明是寒冬,卻嚇出滿身汗。

在台灣時,Jason只學過紙黏土與繪畫,到了溫哥華,他很幸運,一路碰到許多貴人,指引我找到一位又一位的好老師來教導他。Jason 30歲生日那天,我回想他10歲時,因緣際會下遇上Corrina的無條件付出,也因為她的一席話,讓一個母親下定決心,栽培孩子的天賦。

如果沒有當年那位漂亮的女傳教士,我可能只會把Jason的才華當成他的興趣。所以,請別輕忽孩子的童言童語。父母要打開心胸,從接納孩子的興趣,到成為孩子夢想的協助者,栽培孩子的天賦,同時,也栽培孩子的視野。

作者簡介:

陳美雲是賽斯黛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之光」吳季剛的母親。

© worldjournal.com 2014

 

arrow
arrow

    恐龍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