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玫玫

近年來,無論是台灣或美國的工作環境,都有顯著的變化,前者高級人才的需求及後者經濟景氣低迷,加上台幣升值和台灣政經發展使得兩地薪給與社會條件的差距拉近,以往一面倒的情勢大為改觀。

ATT00084.jpg  

 【這是一個非常到位的客觀、具體的分析】


每一個留學生在寒窗數載、苦學完成後,立刻要面對的,便是就業問題。對留學日本及歐洲國家的學生而言,由於留學國不歡迎移民,學成之後自然只有打道回府一途。至於早期留美的學生,回國與否也不構成太大困擾,大半的人都看上美國優渥的薪資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完善的社會制度、切合所學的研究機會等等原因,而選擇留在新大陸。

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或美國的工作環境,都有顯著的變化,前者高級人才的需求及後者經濟景氣低迷,加上台幣升值和台灣政經發展使得兩地薪給與社會條件的差距拉近,以往一面倒的情勢大為改觀。

關於美國工業界及學術機構裁員的慘狀,以及台灣動輒上百名博士應徵一個教職的盛況,本文不再贅述,相信留學生們都頗有耳聞(而且可能惶恐不已);對於「去」與「留」之間顯而易見的長短處 (例如在美生活沒有歸屬感,回台則社會環境不夠完善等等),也不必重覆。倒是許多同學在決定去留時常忽略的地方,在此願意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 掌握未來趨勢 *


在考慮去留問題時,應該對台灣、美國二地的現況有真確的認識,對社會狀況及自己專長領域的發展稍做預測,切忌以過時的資訊判斷未來的趨勢。在美國生活了數年的你,應該對新大陸的情形較為熟悉,起碼資訊較充足,也比較容易判斷,本文也不再提及。

倒是對台灣的未來情勢應該稍做觀察。或許你自以為對台灣的情況十分清楚,殊不知短短數年間,故鄉已有相當大的變化,而你的「理解」已是三、五年前的「過去式」了。

常碰到老一輩的移民對台灣的觀感仍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的印象,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實來美不久的新留學生也會犯上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因此在決定去或留時未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以下第一部份針對台灣經濟結構與學術界的變化稍做描述,更細節的觀察只能靠你透過不同管道對國內的工作環境作進一步的了解。

* 故鄉環境大不相同 *


首先談談大環境。讓我們來看看現在的台灣是什麼樣子的,再「想像」一下未來十年內又會變成什麼模樣。自從八○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的社會面臨空前的政治經濟變化;尤其近五年來,經濟結構逐步脫離過去長達廿五年的「出口替代型」經濟,慢慢進入高資本、高智力的科技集中經濟。

技術密集的出口商品以30%左右的速度成長;而從前勞力密集加工品的成長近乎於零。從事服務業的人口自一九八八年起便已遠超過製造業人口,尤其是投身銀行、金融、工程、教育,及傳播業的比例大為增加;新竹以及計畫中的台南、台中、高雄之科學和軟體工業園區將取代以往的加工區,成為出口品的供應站。新階段的產業升級雖然尚未完成,但是轉型為技術密集經濟的方向已大致不變。可預見的是未來對高科技人員及服務業人力的需求將大為增加。


此外,台灣近年來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為增多,加上大批的留學生、學人回國,所帶回的新觀念對國內社會及企業文化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舉例來說,海外學人最集中的新竹科學園區之各公司便已感受到不同的工作態度與觀念,經常透過行政業務的接觸對管理局造成衝擊,管理局再將值得改進的精神帶給本地的廠商,形成良性循環。

相同的例子也經由留學生、學人回流的影響力散播至企業、工業及學術界,使國內的工作環境逐漸改變。相信再過十年八年,待這一大批回流的留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各領風騷,成為台灣社會的中堅份子時,他們的影響力將會隨著工作上的權力更增加對台灣社會的衝擊。


台灣的經濟社會結構已在過去數年間有了急遽的改變,而這期間很可能正是你和台灣社會脫節、對台灣資訊了解不足的幾年。如果你還用出國前,甚至大學時代對台灣的觀察來做為判定自己的專長是否能在台灣發展的標準,你很可能會與大好的機會失之交臂。

* 學術界的新面貌 *


倘若你想進入學術界,情況亦是如此。台灣新大學院校的「解禁」,已使新設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自八六年至九一年短短的五年之間,大學院校從原有的廿八所增加至五十所,近乎原來的一倍。雖然近一年來擴充的腳步放慢,但對高等教育的衝擊將會出現;加上大批留洋博士回流擔任教職,台灣高等教育界的變化恐怕也已經不是你想像中的「童年往事」了。


首先,大學教育的重心已慢慢從大學部移至研究所,研究生之素質較以往提高,對須要研究助理的教授們自然是個好消息。

其次,過去社會資源集中於大台北地區的偏頗現象將隨著新大學在中、南、東部地區的設立,而逐漸改善;同時交通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將拉近各城市間之車程距離、人口將逐漸往都市以外地區擴散等因素,也會對北部以外地區的開發有所幫助。

第三,隨著CD-ROM和學術網路等資訊系統的發達,學術資訊的取得將比以前大為容易。如果你到大學母校的圖書館參觀一下,可能會被先進的圖書管理系統嚇一大跳哩。

第四、隨著政府對私立大學院校管制的減少,以及新設大學對私校產生的市場競爭壓力,可預見的是私立大學的自主性及重要性將逐步提高,私立大學之品質差距將會拉大,有些甚至能與國立大學相抗衡,所以你也不必擠破頭非往國立大學跑不可。

第五,大學及社會大眾對教授研究和教學的品質與效率的要求也將提高。


以往無tenure之名,而有tenure之實的景況不再,大學和專科教師具博士學位的比例增高,新大學法中增設的「助理教授」一級將使升等至正教授更形困難。各個教授的真才實學會愈形重要,當然,教授間的同儕文化亦將改變。第六、隨著政治上的解嚴,台灣與各國學術界的交流將更充分且頻繁。

* 忠於自己的選擇 *

談完了大環境,再看看小家庭。徘徊於去留之間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應該是認真分析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一個很可悲卻普遍存在的事實,是許多在外國拿到高學歷的台灣留學生都是「奉父母之命」努力考大學、進入熱門科系、出國留學。自已究竟為什麼要留學、適不適合唸研究所、想不想做唸完博士後的職業(大半是研究、教書),反倒成為其次。

更糟的是,對許多人而言,博、碩士學位的完成並不代表父母「善意的期待」之結束。不少留學生便是為了父母親一句﹁如果有辦法還是留在美國比較好﹂而待了下來。問題是父母的期望固然難以回絕,但是他們對美國的認識很可能極其有限,甚至與現實完全相反,或者流於道聽途說的﹁樣板﹂理論。況且,將要在美國或台灣工作、生活一輩子的人是你,而不是非常關心你的父母親。所以,在面臨抉擇的時刻,應該適時地「忽略」長輩的非理性建議,更不能為了面子問題做出錯誤的選擇。


另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不少留學生將自己下半輩子的去留問題交給「看哪一邊能找到工作」來決定,這其實是很消極且不理智的方法。因為一個工作機會能夠offer你的只是一個工作小環境,而非居台或居美的大環境;讓小環境的選擇來決定大環境,未免有些本末倒置。當然,在此覓職不易的非常時期,畢業生們通常覺得自己只能遷就工作機會,而非選擇工作條件。其實,無論是台灣或美國,都仍有相當多的工作機會(美國各界儘管裁員聲浪大得令人憂心忡忡,其實仍有許多「沒有聲音」的employment悄悄地進行)。


只要你仔細而耐心地找,相信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因此,最重要的仍是你希望回台或留美的意願。畢竟,自己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確而實際地了解並分析二地的優劣,選擇最合適自己的環境,才是理智且合宜的方法。

* 尊重配偶的意願 *


不過,對於去、留問題的決定雖應摒除長輩之非理性期待及壓力,卻須要顧及配偶與孩子的意願。因為這個問題對你小家庭成員的影響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倘若你至今仍是孤家寡人一個,問題自然比較單純;不過奉勸你在結交男女朋友時,最好將對方希望留美或回台的因素考慮進去,以免日後二人多增煩惱。萬一你已走過紅毯的那一端,而配偶的意向又與你不同,的確是件惱人的事。曾聽過少數留學生舉家遷台後,因太太懷念在美國時悠遊自在的生活而又搬回美國,或者決定在美定居以後,又因太太不耐美國生活的單調無聊而打道回府。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是勞民傷財又耗時費心的折騰,最好即早取得共識。如困問題發生,除了坦誠溝通、努力幫助其中一方去除心理障礙或盡力配合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留學生夫婦在決定回台或留美時,多以丈夫的工作為單一取向,似乎有欠公允。畢竟多數的妻子都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亦有自己的專長,如果只能當做配合先生的一顆棋子,未免太過浪費人才。因此去或留的選擇應以夫婦二人之意願及工作條件做為衡量的準則,以求得共同的平衡點。

* 美國教育的迷思 *


至於孩子的問題就更有趣了。聽到過許多人以「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教育」為理由而留在新大陸。關於這一點,筆者倒有不同的意見。

無論在台灣或美國,「教育」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台灣的輿論常以美國的教育方式馬首是瞻,更有不少父母不惜將孩子送到美國當個孤單的小留學生,只為逃避聯考壓力的大魔手。然而,美國的教育學家卻對自己的中小學教育憂心忡忡,經常反過來以亞洲國家(尤其是日本、台灣、韓國)的教育體系做為借鏡,希望能學習我們的長處。平心而論,兩國的教育現況都不是絕對地優於另一方(尤其美國是以高等教育見長,不是中小學教育),而人人聞之喪膽的聯考壓力,其實有一大半是來自家長的期待。倘若在台灣的家長也能像美國人一樣任憑孩子發展自己所長,不以學校成績做為判斷孩子的指標,不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所謂的「為了孩子好」而增加子女不必要的讀書壓力,相信孩子還是一樣能夠活得健康快樂的。


相反的,很多留在美國的父母卻仍舊拿在台灣時的讀書標準來要求子女,「創造」出許多成績優秀的華裔學生。根據研究顯示,第二代亞裔移民的在校成績多半高出一般美國學生,但第三代卻表現平平。理由很簡單,第二代亞裔多被父母「鼓勵」用功,成績自然較佳;但已經被美國文化同化的第二代,卻與美國人一樣不將功課視為子女成長時的第一要務,成績因而不出色。這個現象頗值得迷信美國教育的準家長們參考。至於我們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進入名校、坐擁大獎的華裔子弟,也多有一個共同特色——父母親皆為高知識份子的留學生。假設這些早年留學,定居在美的第一代移民當初選擇回台,以同樣的態度與家庭教育方式教導其子弟,相信其子弟的成績必也不差。


此外,多數的父母因「為了孩子好」而留在新大陸時,往往忽略了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將要面對的種族差異問題。根據筆者接觸到的第二代移民,早自pre-school時期的亞裔兒童便能很敏感地意識到自己與金髮碧眼的美國人不同,成長的過程亦會遭到其他同學有意無意的排擠。尤其近年來美國各族裔激進派當道,甚至活躍於中學學生之間(例如三K黨),對華裔學童之影響可謂不小。

* 文化震撼的準備 *


最後要提出的一點是心理調適。相信所有的留學生在臨出國內前,都已有心理準備預知自己將面臨空前的文化震撼。坊間的英語補習班、留學書籍、甚至好萊塢電影,也多多少少為我們做了一些文化適應上的準備(雖然不見得充分而正確)。但是經常為人所忽略的,是留學生(尤其是出國多年的留學生)回台灣時所面臨的文化震撼。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在台灣土生土長廿多年,在美留學期間也不致太脫節,怎麼可能對自己的故鄉有文化適應的困難?但是,事實上自從你我踏出國門求學的一刻起,我們就註定成為台灣、美國兩地的「文化邊緣人」;而且在美國停留的期間愈久,文化調適的問題便愈嚴重。

留學數年的經驗,雖然讓你增長智識,卻也已經使你遠離原本熟悉的台灣文化核心。你可能看不慣曾看了廿年的雜亂無序,可能住不慣曾住了廿年的蝸居小屋,可能聽不慣曾聽了廿年的噪音喇叭,昔日的好友在你眼裡可能俗不可耐(因為開口閉口都是錢),哦,你還可能不習慣台灣人言語行為之間不尊重你的權利和隱私~~儘管你很可能也曾經如此對待過別人。

更糟糕的是,不少留學生出國前從未有工作經驗。在缺乏舊有模式可比較的情形下,回台以後無法適應台灣的工作方式,摸不透人情世故,處處與人格格不入,老是用美國人的一套來判斷是非,一味指責台灣人落伍、排外,自然也無法愉快地勝任工作。


最好的方法便是合理地認識自己與台灣社會現實的差距,預做心理準備。要知道,美國的經驗固然有值得台灣效法的地方,可也不是處處神通的萬靈丹。要是你老把「美國怎樣怎樣」、「美國多好多好」掛在嘴邊,也莫怪你的同僚對你「白眼相看」了。

要知道,現在的歸國學人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出洋鍍金、物稀為貴的天之驕子了。相反地,由於數年的脫節,你應該更加虛心學習適會台灣的工作文化。當然,如前所述的大批留學生回流對國內社會之影響絕對值得肯定。但是只有在做好調適準備的前提下,你才能勝任又愉快。

* 結語 *


總之,在考慮畢業後回台或留美問題時,應該力求合時而正確的資訊以做為理性的判斷的基礎。本文前段述及之台灣現況的變化,旨在提醒留學生們勿將三、五年前的觀察當成現在及未來的現象。有了這一層基本認識後,再將自已的志趣擺在第一位,與配偶(如果有的話)共同決定出兩人都滿意的去向,不要為了親友的壓力與面子問題而糊里糊塗地決定自己下半輩子的生活。

在兩地工作皆不好找的情況下,許多留學生將去留的問題交給「看哪一邊能找到工作」來決定,其實是很不理智的做法。畢竟最重要的應該是你自己去留的意願。兩地所謂的好與壞,其實都只在你心裡。自己先做好心理調適,再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新的工作,相信你定可以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環境。□ 

arrow
arrow

    恐龍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